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形:看到关羽脑海中是否会自动浮现出其是忠义的化身?看到2+2是否就会脱口而出等于4?这种固化的思维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何为快思考?何为慢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让二者之间协作,如何有意识的启动慢思考系统去弥补这种缺陷,提高决策质量?
本期德昭思想汇由李凯丽主任为大家分享《思考,快与慢》这本书。
首先李凯丽主任给我们介绍了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他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行为经济学的鼻祖,被称为“行为经济学之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人为判断和决策方面的发现。他展示了人为决策是如何异于标准经济理论预测的结果。
本书将人类的思考模式拆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两个系统。前者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后者是需要主动控制的、有意识进行的思考系统。在人类的决策行为中,由于慢思考系统的懒惰,很多时候会由快思考系统占据主导。而快思考的直觉存在很多缺陷,容易导致种种偏见和失误。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刻意的去避免用快思考去处理一些重要的事情。随后李凯丽主任向我们阐述了快思考与慢思考的基本概念并用大量的生活中的小例子来验证。比如我们不必每天早上起来都思考一遍如何穿上衣服、扣纽扣、拧开牙膏盖、挤牙膏来解释快思考——“系统1”;比如我们正在散步,突然接到一个咨询电话,就要认真的听对方讲话,进而进行法律分析来解释慢思考——“系统2”。
系统1快速,是因为从长期记忆中直接提取了成型的结论或印象,而它的错误直接来源于我们头脑中的偏见。系统2懒惰,是因为使用其非常费时、费力。至于思考错误,长期记忆本身就来自于我们平时工作中的日积月累,如果其中存在偏见,当然也很容易让我们产生结论偏差。但是,通过有意识的、大量的联系,让我们可以形成正确的观念以替代原有的偏见,也就是说,更为准确、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
由于系统1和系统2的这种运作模式,导致我们常跟着直觉走而不自知。对于这种大脑思考机制引发的心理学效应,丹尼尔·卡尼曼将其分为曝光效应、启动效应、常态理论、因果关系错觉、确认偏误、光环效应、框架效应。李凯丽主任通过一一讲解对我们产生影响的上述心理学效应,使我们认识到经常无意识做出非理性行为的原因,并且总结了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譬如:(1)有意识地排除无效信息(干扰性暗示信息),采用回归均值的眼光进行预测,以防止盲目冒险;(2)善用框架效应,营造更容易获得肯定的情境;(3)努力养成参考、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而不只是依赖个人的内部意见;(4)规划一定范围的琐事,交给系统1处理,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多加小心,尽可能减少“本可以避免”的谬误。
作为法律服务工作者,我们要时刻避免思维懒惰,尽可能避免诸如“快思考”的思维方式,用严谨的态度、缜密的逻辑去处理每一个案件,服务当事人。
Appointment message